一.拷问粗放模式
长期以来,“中国制造”遍及全球,但大多数的中国企业依旧在创新缺位的低端竞争中挣扎。中国服装企业多采用粗放式发展模式,生产以量取胜,以过剩的产量满足供应链下游环节的需求。服装企业在销售渠道中普遍运用“品牌商—代理商—零售商”的分销模式,部分服装品牌一味追求速度,开店、生产速度都大幅提高。
从改革开放到现在,中国服装行业从粗放式的发展,到现在开始注重品牌的建设,关注消费者真正的需求,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,服装行业过去所依靠经济的快速增长,市场消费刚性需求的增长条件改变,靠速度、规模、数量、低成本等要素禀赋的条件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。“量”的时代结束,“质”的时代到来。
二.重塑经营理念
事实上,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历练后,等待中国服装业的是一个新的发展时期。未来十年,或将成为中国服装行业快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,从粗放式到精细化,从利益导向到效率导向,从服装大国到服装强国——服装行业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变革时代。
在这个变革的时代,服装企业需要提高经营效率,向管理要利润,进一步研究有关品牌定位、运营模式、产品体系、设计研发、物流仓储等事项,强化系统性分析,以便更好的支持决策。可见,未来服装业的竞争,将不再是店铺面积、店铺数量的竞争,而是单店战的竞争,是平效的竞争,是精细化管理的竞争,精细化管理模式的PK将成为整条价值链上的深度竞争力。企业只有在每一个精细上做足功夫,在资本、渠道立体化、质量发展、人才储备、整体效率等方面苦练内功,建立“精细优势”,重塑经营理念,才能真正在服装的生态链上成为强者,也才能保证品牌基业长青、持续经营。
三.探寻改变之门
对于身处全球化浪潮的中国传统服装企业来说,必须以更高的视野来看待生存、环境和趋势,必须以变革的勇气突破传统商业模式,寻求新的价值增长。
服装业不是简单的产品制造和销售,时尚的进化需要时间的磨砺,中国时尚产业发展滞后更多的是还是来自意识领域。可以这样说,中国不缺乏经营时尚者,而缺乏时尚经营者,中国服装品牌与国际品牌最大的差距在于时尚零售管理的模式,这是我们最大的短板,却正是国外时尚行业的长板。
随着中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迈进,随着服装业的产业结构与竞争格局的快速变革,随着从服装之争到时尚之争的演变,中国服装企业要重塑经营理念,探寻改革之门,构筑独特竞争力的价值链,才能真正融入到国际化竞争的大环境中。
源自:《中国服装网》